编者按: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包括辅机在内的纺织机械产品升级创新的关键所在。作为新型梳棉辅机企业,无锡立达纺织机械器材有限公司的包、磨盖板机,包、磨刺辊机,针布包覆机等辅机产品早已蜚声国内外,为用户提供了高效、持续、稳定的服务。近期,中国纱线网主编王果刚先生对无锡立达公司董事长蒋柯先生进行了采访,一场创新谋变拉开序幕。
(王果刚主编(左)与蒋柯董事长(右))
(王果刚主编亲笔题词“千磨万砺”赠予蒋柯董事长)
无锡立达创办于1993年,前身为无锡国联集团的下属企业,从生产金属针布开始,逐步踏入纺织辅机行业,并成为目前国内纺织辅机的蓝本产品。
蒋 柯:王总你好,我先介绍一下我们企业的基本情况,我们企业于1993年开始创办,我们这一批人大都是从当时的国营企业—无锡纺织器材厂(现名“猫头鹰”)出来,到了当时的无锡国有资产投资开发总公司(现在无锡国联集团的前身),无锡国联集团目前是无锡大的一家国资公司。
王果刚:相当于某些地方的国投,是将原国有资本组合到一起的一个集团?
蒋 柯:对。我们之前从事纺器行业,出来后还是从事老本行,刚开始是做金属针布制造。那时金属针布的市场竞争已经比较激烈,由于此前我们经常接触纺纱企业和相关的行业专家,当时纺织部还没被撤,部、省、市里的很多老专家也经常指导我们,他们认为我们既然对器材行业比较熟悉,就应该搞新的纺织辅机。据一些老专家说,国内现在广泛使用的辅机都是很老的日本“金井”版本。是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开了一些小型纺织厂,战败后设备留在了中国,以后大都在山东的胶南仿制生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业内形成了“胶南辅机”的行业基地,专家和教授都给我们指出:认为我们搞新型纺纱器材(金属针布),要重视金属针布在梳棉机上应用辅机是相当关健的。王总,您是纺织专家,当时金属针布是用来替代弹性针布,在这个过程当中,金属针布的辅机当时是相当落后的,不像现在应用的这么广泛。
王果刚:应该是80年代就进行了替换。
蒋 柯:我当时在原企业是从事技术工作,年轻时正好经历了金属针布替换弹性针布的整个过程,而且当时部里将金属针布的选型正好是交给我服务的企业,当时有一个团队,我正好是这支团队中的一员。记得我们一开始做市场调研时就是讨论是用格拉夫、ECC,还是霍林沃斯。当时选了无锡一棉等10家厂做调研,我们资料汇总好后提交部里,*终选定了瑞士格拉夫的针布及其制造设备,从此国内引进设备以格拉夫的为版本。其实我们*初跟格拉夫接触时,他还是一家很小的公司,z大的企业是英国的ECC,美国的霍林沃斯公司,他们对中国市场不重视,格拉夫能达到今天的地位跟当时部里的选型有很大关系。当时中国引进时考虑的是哪种针布和制造设备更适合中国,然后引进相应的工艺设备,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引进格拉夫的针布生产线和盖板生产线的企业。整个的这个过程,我们团队的一批人都亲身经历过,对这一块也就比较了解,所以在93年我们制造金属针布的时候,听取了那些专家的意见,因为我感觉梳棉辅机确实会有发展。在开始搞金属针布生产的时候,就已着手开发设计新的梳棉辅机。
王果刚:你们一开始是磨针布机?
蒋 柯:一开始是包针布机,然后是磨针布,再是包盖板,磨盖板,95年开始研发磨皮辊机。可以说国内我们是第一代,除了胶南地区那种老的金井版本。从93年开始,我们成为了目前行业拷贝模仿的蓝本。
(工作中的蒋柯董事长)
无锡立达公司自成立以来涉足多个行业,但始终以纺织为主线,于2000年成功改制。
蒋 柯:有些专家说“你们为什么叫‘立达’?”,我说我们叫“立达”的时候,瑞士立达还不叫“立达”,而是叫“Rieter(瑞特)”,我想老前辈们应该都知道,有一点可以澄清的是我们是93年合法注册的企业,而瑞士立达在97年之前召开的所有发布会和平面资料所用的名称都是“Rieter”,到后来才改成了“立达”。
大家都知道,在朱镕基总理将4千万锭压到3千万锭,后来国内纱锭数增长到1亿多锭的时候,纺织行业包括设备行业都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企业也是经历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2000年,集团进行资本运作,当时第一批进去的企业,市政府要求全部进行转制。所以我们属于改制企业。转制后,我们涉足够了塑料管材机械和广告设备产业,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王果刚:现在还做吗?
蒋 柯:广告设备还在做,我们的主打是国外市场。
王果刚:这个产品我想做的企业应该也很多吧?
蒋 柯:但是我们转制后开始开发,已经做了很长时间,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我们现在谈话的地方就是产品展示厅。
王果刚:蒋总,这么多版块中,纺织辅机是否占主导?
蒋 柯:是的,纺织辅机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纺织辅机一直是原先的一套班子在运作,一直没动过。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无锡立达着力产品研发,升级辅机产品,多项技术取得国家专利(点击查看具体专利号)。
蒋 柯:2006年-2007年,从各方面的形势看,我们觉得有危机感,危机感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同行竞争,而且这些同行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不是拿着我们的图纸卖出去,就是从我们挖人过去。辅机这块市场其实蛋糕不大,做的人也不多,反过来说如果这块的市场很大,可能轮不到我们做了。但是又因为市场也少不了这块蛋糕,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的同行其实也有压力。
第二,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们在93年开发的辅机跟现在的主机设备配套已经有很大的脱节。08年开始着手,我着手带了一批人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和技术储备,确定:目标是将我们93版的一代辅机全部更新换代。更新的理念我们也有基本的定位,首先是要符合现在主机设备的需求,因为当时我们搞辅机的时候,进口的梳棉机品种还不太多,国产的梳棉机也就是186,到后来有了223、221等在186基础上升级出来的机型,特别是在引进了国外几个大品牌以后,尤其是立达、特吕茨勒等的机型以后,包括现在的一些新的器材。以前我们刚开始的锡林针布是3.2、2.8高度,当时已经算矮的,到现在普遍使用2.0,甚至有1.8的,而且现在用的都是很好的合金钢丝。另外,梳棉机的产量跟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感觉原来的一代辅机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到目前为止,我们为前纺的金属针布和盖板的辅机已经全部升级完成,特别是在升级的过程当中,应对了国际上的一些新机型,特别是加宽的(如1.5米机幅),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点,以前的针布为了达到锋利度,要不停地磨,经过实践,我们加了一个关键性的保养要素,即在平整度好的情况下,尽可能不磨或者少磨,少磨的情况下如果锋利度不够怎么办?我们采用油石来衍磨。我们已经开发到包括锡林针布、道夫、盖板针布可以磨也可以衍,不过磨的方法和衍的方法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大的改变,这其中采用了很多成熟的嫁接技术。2010年我们开始对外推广销售新一代的辅机(我们称二代),已经得到了很多用户非常良好的评估,说明行业和市场已经认可了我们新的理念和技术。目前我们的企业可以说是新老二代并存,因为这其中有价格差异。其实用过了新的辅机之后,老的就不会再用。
王总,新一代的梳棉辅机已量产,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将新一代的产品推广好!我们的市场目标定位于对一代产品市场的更新,不光是新增部分,更新和新增这块蛋糕已经做大了。针对更新部分我们是做长期打算的,计划运作10-20年,当然再过20年,我们早就退休了,但是我们的企业还要生存。
刚开始我们研究辅机,根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概念,现在我们专门请了两个律师申报和维护专利,以求得专利保护和长期生效。我们已经得到了四个发明专利、十几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覆盖了所有的产品现在都有专利保护,不是一个产品一个专利,而是一个产品有好几个专利保护。所以,对产品今后的市场,我们很有信心。点击查看具体专利号)
我们现在缺的是宣传,所以选择了中国纱线网,因为纱线网真的非常成功。我们现在也拥有不少客户,但是如果要仅仅通过销售人员去各地跑,可能收效不会特别好,因为企业会有个接受的过程,没接触过的企业会质疑我们的价格为什么高。这需要一个理念去认识,不能单纯从价格考虑,比如说效率,*终是效果问题。现在进口针布一套都要两三万元,有的时候棉结总数上去了,针布是磨好还是不磨好?如果磨的不好可能整套针布都报废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刷,我们有专门刷的东西,也有磨,只需要轻磨,毛边少,锋利度反而快。这一块我们在磨的方面已经大量运用,而且申请了专利。此外是油石,油石因为要合上紧贴针尖,我们又发明了磁悬浮式,而不是采用弹簧式。
王果刚:不直接接触?
蒋 柯:不是,油石是紧贴针尖接触进行短行程游动的,而且是浮动的,由于油石运动时,受力面不一样,我们的专利发明采用“磁悬浮式”,比装置弹簧的效果就会好很多,而且弹簧还有疲劳问题。这套系统我们研究成熟,大量推向市场。
王果刚:这是个高科技产品。
蒋 柯:王总,不能说是高科技,我认为是一种现象技术的巧妙应用。
王果刚:关键是要有作用。
蒋 柯:对,而且要能想到,这一块我们申请了两个专利,一个是用磁钢(发明),另外是用弹簧或者是其他弹性基体(实用新型),都受到保护。
(采访现场)
无锡立达吸取国外先进理念,企业经营采取 “两头(研发、销售)在内,中间(生产)在外”的模式。
蒋 柯:我们的企业在转制之后也分到了土地和厂房,07之前我们的厂房是在现在的物联网区域,后来拆迁,政府分配的土地很远,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我们放弃了,所以现在我们的模式是“两头在内,中间在外”。
王果刚:我今天过来时也觉得奇怪,因为这只是一个有规模的写字楼。
蒋 柯:是的,我们的生产基地在工业园区,产权很清晰,那边只是生产(装配),人员是我们的。考虑到新产品的长期研发,所以设计研发、行政和销售都在总部这边。零件的生产制造放到了外边。我们的想法是因为我们生产这样的设备,已经没有必要再去买加工中心,我们拥有很好的零件装配、库管中心和一批稳定的专业人员。目前新的辅机装配放在一起,老的辅机生产是放在另外一个生产基地,这就是我所说的“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产品技术、产品开发以及产品销售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王果刚:这是一个很先进的模式。
蒋 柯:因为我去国外比较多,就将这个理念吸收了进来。其实,这样的模式在国外和广东地区是非常普遍的,王总,这就是我们企业大致的情况。
无锡立达辅机的二代新品已得到市场和用户的高度认可,销售额超过总额的40%。未来将持续推进产品的“以旧换新”。
蒋 柯:目前我们的新产品已经量产了,我觉得新产品先要让用户知道,买不买是另外一回事,用户要选择,老的和新的都可以。到目前为止,今年新产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我们总销售额的40%,我们估计明年肯定会超过60%,而且我们现在实行的还有“以旧换新”的模式,客户可以拿老的机型换我们的二代机型。我们分析,现在都是要扩5万锭或者10万锭,这样添一点;或者是工厂搬迁,以前的设备就扔掉了,添一点;还有是兼并,老的设备不要了,就添一点。这几种模式的比较多。但*主要的还是“以旧换新”的这块市场,我认为这一块是一个很大的市场,5年、10年甚至是20年都做不完,因为新的替代老的是一个不变的趋势,而且我们一直是纺织辅机行业的领头羊。我们要快速的将新品推向市场,当然我并不强求一定要以旧换新,只是我们在明年的营销方面有侧重,我们力求惠及客户,比如高价收购,而且当场砸掉处理,我们已在一些纺织企业进行了实施。
王果刚: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举措。
蒋 柯:我们只是一个小企业,但是我们决心要将这条路越走越宽。
王果刚:蒋总,你的发展思路很清晰。
蒋 柯:我对我们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王果刚:战略规划很重要。
(蒋柯董事长带领王果刚主编等参观公司辅机产品生产车间)
无锡立达辅机系列产品中,前纺方面可与格拉夫比肩,后纺方面将推出高性价比的全自动磨皮辊机。
王果刚:蒋总,请教你两个问题,在辅机领域,国际上有没有比较先进的做法或者说有没有你需要追赶的对象,还是说你们在全球范围已经超前领先?
蒋 柯:我认为我们辅机的现有技术除了两个方面跟国际先进的有差异,大家都知道国际上做辅机比较知名的,梳棉机辅机方面主要是格拉夫,后纺方面主要是贝克和罗森克。我先讲前纺,从这方面,实际上我们整体的技术其实已经超过格拉夫,只不过有两点差一些,第一是零件制造的质量在稳定性方面可能稍有落后;另外就是知名度,凭我们现在的技术,如果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和外资企业合作的话,可能会相当好。
王果刚:格拉夫现在已经归到了PTC。
蒋 柯:是的,格拉夫我接触的比较多,他们的产品确实不错,因为毕竟是欧洲国家的产品,但是格拉夫产品的适应性不够,因为他们梳棉机产品的适应性原来考虑的是给立达配套,所以适应性包括机架的安装方法可适应性不够,包括中国之前的FA系列机型。所以在配套的广泛性方面我们是不会输给他们的。
后纺方面,从技术角度来说,我们和贝克的技术差异目前还是有一些,特别是全自动磨皮辊机,现在有很多其他厂家在开发全自动的,我们也在开发,但是理念可能不一样。我们之所以拖到现在,是因为我也是搞技术的,心中没底的东西还是想放一放,时间成熟了我才会上。经过了这几年的积累,我们的全自动磨皮辊机已经进入了开发阶段,而且已经在制作样机,但是我们的理念是第一要防止技术纠纷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的机型既要有我们中国的特性,又要符合纺织厂的要求,关键还要避免国际上一些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目前我们开发的有高产型的,主要是为了高性价比来替代目前的机器,想速度能快一点,主要用于中低档纺纱需求。另外我们的全自动型和贝克、罗森克也有不同,我们现在开发的机型是从上料到磨、检测,再到*后的收料是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我们收料是通过运用机械手,将磨好的东西放到盘里,而不是像以前的那种机械传输+手工模式。
王果刚:能避免很多问题。
蒋 柯:对,我们在做这个设计,磨的原理还是大砂轮往复,检测原理还是一样,这些王总你待会可以参观一下我们的现场。王总,目前我们没定型的就是磨皮辊机,包括对皮辊房的加油机、套皮辊机、压圆机等我们都已升级完成。
王果刚:蒋总,我想你们的磨皮辊机应该也会很快推向市场。
蒋 柯:对,因为前道已经做完,现在我们80%的精力都放在了磨皮辊机的研发上,而且初步的样机已经在安装。
王果刚:这是个好消息。
蒋 柯:我们要拿出比较经济的价格,而且力争达到国外的效果,比如大小头的调整、光洁度的保证,全自动了以后关键是同批次的误差一定要小。我们开发产品不是一拍脑袋就画图纸的事情,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企业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要做就要做成功。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做,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和界限,要对我们的用户负责。目前的这个阶段也是我们之前开发辅机的一个积累,可以借鉴之前的很多经验,初步研发已经过去,现在我们的想法和理念已经到了实施阶段,比如安装、加工精度如何保证等,还有就是用标准部件来替代加工件等。正是因为有成功经验的积累,所以对后面全自动磨皮辊机的开发我们有充分信心,我想成功率一定会很高。
王果刚:这个产品的推出对我们棉纺行业是个好消息,企业又多了一个选择。蒋总,我很佩服你的精神,一个产品如果技术不成熟,确实不如不推出。因为产品不成熟却又宣传,反而是夸大了自己的缺陷,会埋下很多的隐患,这其实是损人又损己的事情。
蒋 柯:王总,这可能和我国营企业出身有关系,受到过传统的熏陶。
在为用户提供优质辅机产品的同时,无锡立达公司对产品服务也同样重视,希望联合针布等企业为纺纱企业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
王果刚:蒋总,向你讨教第二个问题,对于辅机,我同意你的看法,市场不是太大。按照棉纺协会朱北娜会长的说法是有1万多家纺纱厂,我想剩下的应该是规模非常小的纺纱企业。如果是以1万家计算,那么你们的服务就是为1万家纺纱厂提供设备,如果说质量做的很好,厂家就有好几年可用;如果用户更换频繁就说明寿命很短,这又会影响品牌。市场不大,发展空间也是有限,那么能不能跟服务捆绑起来,有没有在产品销售的同时服务创新?蒋总,浙江省现在环锭纺有1200万纱锭,萧山地区还有300万纱锭,我做过两届浙江省棉协的会长,对企业也比较了解,这些企业*缺的是服务,比如包针布,萧山有一些企业都是杭二棉派人过去。
蒋 柯:王总,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们的企业从96年就开始做服务,我们的服务形式有两种,第一是“拿进来”,第二是“走出去”。经过这样一段过程之后,我们发觉服务工作是一个很好很大的市场,不过不是我们来做,因为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也有过考察,我们的团队到过河北清河、泊头、江苏吴江等地区,我们发现个问题,这项工作针布厂来做*合适,我们来做会有问题。其实我自己也去过很多小企业,有些企业真的只有几台梳棉机,他们甚至连什么针布都不知道。以前也存在过这样的情况,有些针布厂从我们这里买了设备,然后去设一个点,*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推销他们的针布,然后做这样的服务。
王果刚:我的观点跟你一致!
蒋 柯:针布毕竟是比较大的耗材。我的想法是王总你可以牵头,联合针布制造厂,我们辅机厂家来配合,我觉得这是可以合作的,比如大家谈好是否可以分期付款,设备投资等。
王果刚:相当于联盟服务。
蒋 柯:是的,设备可以由我们提供,这项工作如果是我们来做并不恰当,希望由纱线网这样大的平台来组织一下,我想全国开设几百个这样的服务点是可行的。但是这个方案还有个问题需要考虑,一些小厂会觉得既然请了你们来服务,比如包针布,他们是不会管你们的设备,他们*大的想法就是能开出车来。针布包完了以后,开不出车,他们可能会不愿意,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付过钱,实际上包完针布跟开出车实际上是两码事,我们是内行所以知道,但是他们是不管的。所以,这个事情也必须考虑进去。可能很多企业是包好针布才付钱,开不了车针布报废就不关他们的事了。
王果刚:这是个诚信问题。
蒋 柯:因为是服务点,他们肯定要你帮他开出车,因此这其中就要涉及相关的技术人员问题,比如开出车的师傅。
王果刚:这可能需要多方结合。
蒋 柯:对,因为我关注过这件事,所以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的比较多,不像和大的纺织厂合作,因为大的纺织厂不需要你的服务,因为他们有设备有人员,要服务的都是三、五万纱锭的小厂。
王总,我也要想请教你,我们现在以旧换新这个市场方针,也是我们今后的一个主目标,因为这个体量大,当然我并不是要几年之内就全部换完,而是慢慢进行,毕竟有些设备一用就是十五六年。我并不是说几年前买的设备今年就换回来,此外我们以旧换新的方法是:不管是人家生产的还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设备都换,甚至老的胶南地区的设备,我们现在还在考虑是否要品种对等的换,即包盖板机来换包盖板机,而不是包盖板机来换取磨盖板机,就是以电视机来换电视机而不是电视机换冰箱的道理。
王果刚:我认为:不管是何种机型,都可以折价置换用户需要的二代任何机型,多为用户考虑,才是企业之根本。
蒋 柯:谢谢,我们理解了。